|
數字濁度傳感器基于光與水體中懸浮顆粒物的相互作用實現濁度測量,通過將光學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實現對水體渾濁程度的定量分析,其原理核心在于利用光的散射與透射特性,結合現代信號處理技術,精準捕捉懸浮顆粒對光的影響。 光學測量基礎是濁度檢測的核心依據。當平行光束穿過含有懸浮顆粒物的水體時,會發生散射與透射兩種光學現象:懸浮顆粒會使部分光線偏離原來的傳播方向(即散射),而另一部分光線則保持原方向繼續傳播(即透射)。濁度越高,水體中懸浮顆粒的濃度與粒徑越大,散射光的強度越強,透射光的強度則越弱。數字濁度傳感器通過檢測散射光或透射光的強度變化,建立與濁度之間的定量關系,從而實現對濁度的測量。 散射光測量模式是主流應用方式。傳感器通常采用特定角度的散射光檢測設計,常見的角度包括 90 度、 forward 散射(如 45 度)等。90 度散射光測量時,光源與接收器呈垂直布局,可有效減少直射光的干擾,尤其適用于低濁度水體的檢測;forward 散射角度測量則對高濁度水體更敏感,能捕捉到高濃度顆粒的散射信號。光源多選用紅外光或可見光 LED,其波長穩定性高,可減少水體中有色物質對光信號的吸收干擾,確保散射光強度僅與懸浮顆粒相關。 透射光與散射光的聯合測量可拓展檢測范圍。部分數字濁度傳感器采用雙光路設計,同時檢測透射光與散射光的強度,并通過兩者的比值計算濁度,這種方式能有效補償因光源強度波動或水體顏色變化導致的測量偏差,提高在寬濁度范圍內的測量準確性。例如,在低濁度時以散射光信號為主,高濁度時結合透射光信號進行修正,使傳感器既能精確測量低至幾 NTU 的濁度,又能覆蓋數千 NTU 的高濁度場景。 信號處理與數字化轉換是實現精準測量的關鍵。傳感器的光學接收器將光信號轉化為微弱的電信號,經放大電路增強后,由模數轉換器(ADC)轉換為數字信號。內置的微處理器對數字信號進行處理,通過校準曲線將光信號強度轉化為濁度值(通常以 NTU 或 FTU 為單位)。校準曲線需通過標準濁度溶液(如福爾馬肼標準溶液)預先標定,確保光信號與濁度之間的線性關系。部分高端傳感器還具備溫度補償功能,通過內置溫度傳感器實時修正溫度變化對光傳播特性的影響,進一步提升測量精度。 測量過程中的干擾因素需通過技術設計消除。水體中的氣泡會產生額外散射,傳感器通常采用水流擾動抑制或氣泡識別算法減少其影響;顆粒物的粒徑分布差異可能導致測量偏差,通過優化光源波長與檢測角度,可降低粒徑對測量結果的敏感度。此外,傳感器的光學窗口需保持清潔,避免附著物遮擋光線,多數產品配備自動清潔裝置(如刮刀、超聲波清洗),確保長期測量的穩定性。 數字濁度傳感器通過光學原理與數字化技術的結合,實現了對水體濁度的實時、精準測量,其原理設計兼顧了檢測范圍、抗干擾能力與穩定性,為水環境監測、工業水處理等領域提供了可靠的濁度數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