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管網水質監測系統的部署需結合管網結構特點與監測目標,通過科學規劃實現對水體質量的精準感知。部署過程需兼顧設備穩定性、數據代表性及運維便利性,確保系統在復雜地下環境中長期有效運行,為管網水質管理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一、監測點布局規劃 監測點的布設需基于管網拓撲結構與功能分區,優先選擇管網關鍵節點,如主干管與支管交匯處、水質易受污染的區域及用戶集中區上游。點位間距需根據管網規模合理設定,確保監測覆蓋無盲區,同時避免過度密集導致資源浪費。對于存在水質風險的區域,如工業廢水接入點下游、老舊管網修復段等,需加密監測點,提高異常捕捉能力。 監測點需避開管網轉彎處、閥門井等水流擾動劇烈的位置,選擇管段平直、水流穩定的區域,確保水樣具有代表性。同時,需考慮地面交通與地下設施分布,避免將監測點設置在重型車輛通行區或地下管線密集處,減少外部環境對設備的干擾。 二、設備選型與安裝規范 設備選型需適應地下潮濕、空間有限的環境特點,核心傳感器需具備抗腐蝕、耐磨損性能,外殼防護等級需達到防水防塵標準。數據采集終端應采用低功耗設計,支持長時間離線運行,確保在供電不穩定時仍能記錄關鍵數據。采樣裝置需適配不同管徑的管網,可通過管道專用接口實現無動力采樣或微量泵采樣,避免對管網正常輸水造成影響。 安裝過程需遵循管網安全規范,開孔位置需經壓力測試確認,安裝后做好密封處理,防止漏水或壓力損失。傳感器探頭需正對水流方向,確保與水體充分接觸,同時避免直接沖擊造成損壞。設備固定需牢固可靠,采用防腐支架與管網連接,減少振動導致的位置偏移。 三、數據傳輸系統設計 數據傳輸需結合地下環境信號特點,采用多模式通信方案。在信號覆蓋良好區域,可優先選用無線傳輸模塊,通過 LoRa、NB-IoT 等低功耗廣域網技術實現數據上傳;在信號屏蔽嚴重的深層管網,需部署中繼設備或采用有線傳輸方式,確保數據鏈路通暢。 傳輸協議需支持斷點續傳功能,當網絡中斷時,終端設備可本地存儲數據,待信號恢復后自動補傳,保證數據連續性。系統需具備數據加密功能,防止傳輸過程中信息泄露,同時設置傳輸狀態監測機制,對超時未上傳的設備及時發出報警,便于排查通信故障。 四、供電系統配置 供電方案需根據設備功耗與安裝條件選擇,對于可接入市電的監測點,需配備穩壓電源與漏電保護裝置,確保電壓穩定在設備額定范圍。對于無市電供應的區域,可采用蓄電池與太陽能互補供電,電池容量需滿足連續陰雨天氣下的運行需求,太陽能板安裝位置需保證充足光照,避免被建筑物遮擋。 供電系統需具備智能管理功能,實時監測電壓、電流狀態,當電量過低時自動切換至節能模式,關閉非必要功能以延長續航。同時,需設計防過充、過放保護電路,延長蓄電池使用壽命,降低維護頻率。 五、防護與兼容設計 設備需具備多重防護措施,外殼采用耐酸堿材料,內部電路進行防潮處理,防止地下水汽與腐蝕性氣體侵蝕。采樣管路需選用食品級材質,避免釋放有害物質影響水質檢測。對于可能存在沉降的區域,設備安裝需預留緩沖空間,采用柔性連接方式,減少結構變形對設備的損壞。 系統部署需考慮與現有管網管理系統的兼容性,數據格式需符合行業標準,便于接入綜合管理平臺實現聯動分析。設備接口需采用標準化設計,便于后期擴展監測參數或更換升級部件,降低系統迭代成本。 通過落實上述部署要點,地下管網水質監測系統可實現對管網水質的全方位、高精度監測,為管網維護、污染溯源及水質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技術支持,提升地下水資源管理的科學性與高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