鎳快速檢測測試包作為便捷化檢測水體、土壤或固體樣品中鎳含量的工具,其結果判讀的準確性直接決定檢測結論的可靠性,建立標準化的判讀流程是避免誤判、保障檢測質量的核心環節。 檢測前準備是結果準確判讀的基礎。需提前確認測試包在有效期內,存儲環境符合要求(如避光、常溫保存),避免因試劑變質影響判讀。同時,需按照說明書要求完成樣品預處理,確保樣品均質化、無明顯雜質,且 pH 值、溫度等條件符合測試包適用范圍,防止樣品狀態異常干擾顯色反應。此外,需準備好標準比色卡(或判讀儀器),檢查比色卡是否褪色、刻度是否清晰,確保判讀工具處于正常狀態。 結果判讀需遵循標準化步驟與核心原則。首先,在規定的反應時間結束后,立即對檢測管(或反應膜)的顏色進行觀察,避免因反應時間不足或過長導致顏色變化偏差。判讀時需將檢測樣品與標準比色卡進行平行對比,確保光源條件一致(如自然光下、避免強光直射或昏暗環境),從相同角度觀察顏色深淺、色調差異。若為目視比色,需判斷樣品顏色與比色卡上哪一濃度梯度的標準色最接近,對應確定鎳含量范圍;若為儀器輔助判讀,需按照儀器操作規范輸入測試包型號、樣品信息,確保儀器校準后讀取數據,避免儀器誤差影響結果。 干擾因素排除是提升判讀準確性的關鍵。需關注樣品中可能存在的干擾物質(如高濃度重金屬離子、強氧化劑、有機物等),若檢測過程中出現異常顯色(如顏色不均、出現沉淀、與標準色卡色調差異過大),需對照測試包說明書排查干擾因素,必要時通過稀釋樣品、添加掩蔽劑等方式重新檢測。同時,需區分 “假陽性” 與 “假陰性” 情況:若空白對照管出現顯色,可能是試劑污染或操作交叉污染,需重新進行檢測;若樣品管無明顯顏色變化但懷疑含鎳,需檢查是否因樣品濃度過低、反應條件未達標導致,可嘗試濃縮樣品后再次檢測。 結果驗證與記錄需形成完整閉環。判讀完成后,需對檢測結果進行合理性驗證,結合樣品來源(如工業廢水、土壤等)的常見鎳含量范圍,判斷結果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同時,詳細記錄檢測時間、樣品信息、測試包批次、反應條件、判讀結果及操作人員,形成可追溯的檢測記錄。若檢測結果超出安全標準或存在爭議,需使用其他檢測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譜法)進行復核,確保最終結論的準確性,為后續污染防控或質量評估提供可靠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