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桿式水質監測岸邊站作為近岸水體水質實時監測的重要設施,憑借安裝便捷、占地面積小、適配性強等優勢,廣泛應用于河流、湖泊、水庫等近岸水域監測。其安裝流程需嚴格遵循技術規范,兼顧設備穩定性、數據傳輸可靠性及現場環境適配性,若安裝環節存在疏漏,易導致設備運行故障、監測數據失真,甚至因結構不穩引發安全隱患。因此,規范的安裝流程是保障監測站長期穩定運行的基礎。 
安裝前的準備工作是流程的首要環節,需從現場勘察、設備核查與物資準備三方面開展。現場勘察需明確安裝點位的地質條件(如土壤類型、承載力)、水文環境(如水位變化、水流速度)及周邊基礎設施(如電源接入點、通信信號覆蓋情況),確保點位選擇符合監測需求 —— 避開地質松軟區域(防止立桿傾斜)、水位波動過大區域(避免采樣設備受損),且能便捷接入供電與通信網絡。設備核查需逐一檢查監測站核心組件(如立桿主體、采樣系統、分析儀器、數據采集傳輸模塊、供電設備)的外觀完整性與型號一致性,確認無部件缺失、破損或型號錯配,同時核查配件(如固定螺栓、防水接頭、線纜)的數量與規格是否符合安裝要求。物資準備需根據安裝方案,配備必要的施工工具(如鉆孔機、水平儀、扳手)、安全防護裝備(如安全帽、防滑手套)及應急物資,確保安裝過程高效、安全。 基礎施工是保障立桿穩定性的關鍵步驟,需按設計要求完成地基開挖與澆筑。首先根據立桿規格與現場地質條件,確定地基開挖尺寸(深度、直徑),開挖過程中需清理地基內的碎石、雜草等雜物,確保地基底部平整、堅實;若地質松軟,需鋪設碎石墊層或加裝鋼筋骨架,增強地基承載力。隨后進行混凝土澆筑,選用符合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需振搗密實,避免出現氣泡或裂縫,同時按設計位置預埋固定螺栓(用于連接立桿底座),確保螺栓位置準確、垂直度達標。澆筑完成后需進行養護,養護期間需避免地基受外力碰撞,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進入后續安裝環節,防止因地基強度不足導致立桿傾斜或沉降。 設備組裝與固定需按自上而下的順序逐步開展,兼顧結構穩定與設備保護。首先進行立桿組裝,將立桿主體與底座、頂部支架(用于安裝太陽能板、通信天線)連接,連接部位需使用高強度螺栓緊固,同時通過水平儀校準立桿垂直度,確保立桿無傾斜 —— 垂直度偏差需控制在規范范圍內,避免因立桿傾斜導致頂部設備受力不均或采樣位置偏移。其次安裝采樣系統,將采樣管路、潛水泵(或采樣器)按設計路徑固定在立桿上,采樣口需設置在適宜水位深度(避開水面漂浮物與底部沉積物),管路固定需預留一定伸縮量(應對水位變化),且接口處需做好防水密封處理(防止雨水滲入或水體泄漏)。隨后安裝分析儀器與數據采集模塊,將儀器固定在立桿中部的防護箱內,防護箱需具備防水、防塵、防曬功能,儀器擺放需便于后續維護,且與采樣管路的連接需順暢,避免管路彎折導致采樣不暢。 系統連接與調試是確保監測站功能正常的核心環節,需完成供電、通信與檢測功能的調試。供電系統連接需根據配置(如市電、太陽能供電),將電源線按規范接入設備,太陽能供電系統需調整太陽能板安裝角度(最大化接收光照),同時檢查儲能電池的連接與充電狀態,確保供電穩定。通信系統調試需連接數據采集模塊與通信設備(如 4G/5G 模塊、衛星終端),測試與岸基平臺的通信連接,確保數據能實時上傳,同時驗證遠程控制指令的接收與執行能力(如遠程啟動采樣、校準儀器)。檢測功能調試需進行空載運行與模擬采樣測試,空載運行檢查各部件是否正常啟動,無異常噪音或故障提示;模擬采樣測試需采集標準溶液或現場水樣,驗證分析儀器的檢測精度與數據準確性,若數據偏差超出范圍,需進行儀器校準或參數調整,直至檢測結果符合標準要求。 安裝驗收與文檔整理是流程的收尾環節,需全面核查安裝質量與功能完整性。驗收需對照設計方案與技術規范,檢查立桿垂直度、基礎穩定性、設備安裝位置、管路連接密封性等,同時進行連續運行測試(通常為 24-48 小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與數據傳輸穩定性,確保無故障發生。文檔整理需收集安裝過程中的各類記錄(如現場勘察報告、地基施工記錄、設備調試數據),編制安裝驗收報告,明確安裝時間、地點、參與人員、設備參數及驗收結果,為后續設備維護與數據溯源提供依據。 總之,立桿式水質監測岸邊站的安裝流程需圍繞 “安全穩定、功能完備、數據可靠” 的原則,從準備到驗收的每個環節均嚴格把控。只有規范安裝流程,才能確保監測站在復雜的近岸環境中長期穩定運行,持續提供準確的水質監測數據,為水環境管理與保護提供科學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