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溶解氧檢測儀的電解液是實現氧離子傳導、保障檢測精度的核心介質,若出現結晶現象,會破壞電極正常工作狀態,引發一系列異常表現,需通過數據、外觀、運行狀態等多維度識別,為及時處理提供依據,具體表現如下。 
一、檢測數據異常表現 溶解氧檢測值持續偏低:電解液結晶會減少有效傳導介質,降低氧離子在電極內部的傳輸效率,導致電極對水體中溶解氧的響應靈敏度下降,檢測值長期低于實際水體溶解氧濃度,且偏差隨結晶量增加而擴大。即使通過校準調整,短期內數據可能回升,但很快會再次出現偏低趨勢,無法穩定維持在正常誤差范圍。 數據漂移幅度增大:正常情況下,儀器檢測值會在允許范圍內小幅波動,而電解液結晶后,結晶顆粒會阻礙氧離子均勻傳導,導致電極輸出信號不穩定,數據漂移幅度顯著增大,表現為短時間內檢測值忽高忽低,無規律波動,且波動范圍超出儀器規定的正常漂移區間,無法準確反映水體溶解氧的真實變化。 檢測值響應延遲明顯:當水體溶解氧濃度發生變化時(如增氧、耗氧過程),正常儀器會在短時間內響應并更新檢測值,而電解液結晶會延長氧離子的傳導路徑與時間,導致電極對濃度變化的響應速度變慢,檢測值更新滯后于實際水體變化,甚至在水體濃度穩定后,儀器仍需較長時間才能達到穩定讀數,影響實時監測的時效性。 二、電極物理外觀變化 電極內部出現可見晶體:拆卸電極外殼觀察,可發現電解液中存在白色或淡黃色晶體顆粒,結晶量較少時,晶體呈分散狀懸浮或附著在電極膜內側;結晶嚴重時,晶體大量聚集,甚至形成塊狀結構,覆蓋電極內部的工作電極或參比電極表面,堵塞氧滲透通道,直觀反映電解液結晶問題。 電極膜表面異常:部分結晶可能隨電解液滲透至電極膜表面,導致膜表面出現白色斑點或渾濁狀,與正常狀態下透明、光滑的膜表面形成明顯差異;若結晶長期附著,可能導致電極膜變硬、失去彈性,影響膜的透氣性與氧滲透性能,進一步加劇檢測異常。 電極接口處結晶殘留:電解液若因密封不嚴發生滲漏,滲漏的電解液在電極接口處與空氣接觸后,易因水分蒸發導致溶質析出,形成結晶殘留,表現為接口處有白色粉末狀物質,不僅影響電極與儀器的連接密封性,還可能間接反映電極內部電解液已出現結晶趨勢。 三、儀器運行狀態異常 儀器報警頻次增加:部分具備故障診斷功能的儀器,會監測到電極信號異常(如信號強度不足、波動過大),觸發 “電極故障”“信號異常” 等報警;即使無直接結晶報警,也可能因檢測值偏差、漂移過大,觸發 “超量程報警”“數據不穩定報警” 等間接報警,且報警無法通過常規校準消除。 電極阻抗異常升高:通過儀器自帶的阻抗檢測功能(或外接阻抗儀檢測),可發現電解液結晶的電極阻抗值顯著高于正常范圍。這是因為結晶顆粒降低了電解液的導電性,增加了電流傳導阻力,導致電極整體阻抗升高,而阻抗異常會進一步影響電極信號的穩定輸出,形成惡性循環。 校準無法恢復正常:對出現異常的儀器進行常規校準(如空白校準、標準溶液校準),校準過程中會發現校準曲線線性相關系數偏低,無法達到儀器要求的校準精度;即使勉強完成校準,檢測值仍無法穩定,很快恢復到異常狀態,說明校準無法解決電解液結晶導致的根本問題,進一步驗證結晶故障。 通過識別上述表現,可快速判斷在線溶解氧檢測儀是否存在電解液結晶問題,為后續開展電解液更換、電極清潔等處理措施提供明確依據,避免因結晶問題持續影響檢測精度,保障溶解氧監測數據的可靠性與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