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標水質監測站傳感器長期浸泡于高鹽海水環境,易受鹽分腐蝕、生物附著與鹽垢沉積影響,導致檢測精度下降、組件損壞,需圍繞 “防腐蝕、防結垢、保靈敏” 核心目標,制定全周期維護方案,確保傳感器穩定發揮監測功能。 
防腐蝕維護是核心基礎。需優先選用耐高鹽腐蝕的傳感器材質,如探頭采用鈦合金、316L 不銹鋼或聚四氟乙烯,線纜選用防海水腐蝕的屏蔽線纜,從源頭降低腐蝕風險。日常需定期(每 7 天 1 次)檢查傳感器外殼與線纜連接處,查看是否有腐蝕斑點、密封膠老化開裂現象,若發現腐蝕痕跡,需用專用除銹劑(如中性金屬除銹液)輕輕擦拭,再涂抹防腐蝕涂層(如硅基防腐膏);線纜接頭需采用防水防腐接線盒密封,盒內填充防水膠泥,防止海水滲入引發線纜短路或接頭腐蝕。此外,每月需對傳感器金屬部件進行電位檢測,確保防腐涂層完整性,若涂層破損需及時補涂,避免金屬基材直接接觸海水加速腐蝕。 防結垢與生物附著維護需持續開展。高鹽環境中,海水蒸發易在傳感器探頭表面形成鹽垢,同時海洋生物(如藻類、貝類)易附著生長,阻礙傳感器與水體接觸。需啟用傳感器自動清洗系統,設定每日定時清洗(如超聲清洗或高壓海水沖洗,每次 5-10 分鐘),去除探頭表面的鹽垢與初期生物附著;每 15 天進行 1 次手動輔助清潔,拆卸傳感器后用軟毛刷蘸取專用除垢劑(如檸檬酸溶液,避免損傷探頭敏感層)輕輕擦拭探頭,再用蒸餾水沖洗干凈后重新安裝。對于易滋生生物的傳感器(如溶解氧、pH 傳感器),可在探頭周邊加裝防生物附著裝置(如緩慢釋放的無毒防污劑套管),抑制生物生長,同時每 3 個月更換 1 次防污劑,確保防附著效果。 性能校準與靈敏度維護不可忽視。高鹽環境易導致傳感器漂移,需縮短校準周期:每 1 個月進行 1 次零點校準,選用經 0.22μm 濾膜過濾的無鹽水作為空白溶液,待傳感器響應穩定后執行校準程序,確保零點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每 2 個月進行 1 次量程校準,采用符合海洋監測標準的高鹽度標準溶液(與監測海域鹽度匹配),按說明書完成校準,記錄校準前后的檢測偏差,若偏差超出 ±5%,需排查傳感器是否存在腐蝕或結垢,處理后重新校準。同時,每月需測試傳感器響應時間,若響應速度明顯變慢(超過規定值 1.5 倍),需檢查探頭敏感層是否因鹽分侵蝕受損,必要時更換敏感元件,保障傳感器檢測靈敏度。 組件更換與系統檢修需定期落實。每 3 個月檢查傳感器密封圈、O 型圈等易損件,若出現老化、變形或腐蝕,需及時更換為耐高鹽型號,防止海水滲入傳感器內部損壞電路;每 6 個月對傳感器內部電路模塊進行檢測,用壓縮空氣(干燥無油)吹掃電路板灰塵,檢查接線端子是否松動、腐蝕,必要時用無水乙醇擦拭端子,確保電路連接穩定。對于使用超過 2 年的傳感器,需全面評估其性能(如檢測精度、穩定性),若性能持續下降且無法通過維護恢復,需及時更換新傳感器,避免因組件老化導致監測數據失真。此外,每次維護后需記錄傳感器狀態、維護內容及校準數據,建立維護檔案,為后續維護計劃優化提供依據。 通過上述維護方案,可有效抵御高鹽環境對海洋浮標水質監測站傳感器的影響,減少腐蝕、結垢等問題導致的故障,確保傳感器長期精準運行,為海洋水質監測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