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硝酸鹽快速檢測測試包憑借便捷、快速的優勢,廣泛應用于食品、水質等場景的亞硝酸鹽初篩檢測。但其檢測結果易受操作方式影響,若存在使用誤區,可能導致檢測值偏高、偏低或無效,無法準確反映實際亞硝酸鹽含量。需明確常見誤區及危害,規范操作流程,確保檢測結果可靠。 一、樣品預處理不規范:引入基礎誤差 樣品預處理是檢測的基礎環節,常見誤區包括預處理不徹底或過度處理。部分使用者未按說明書要求去除樣品中的干擾物質(如食品中的蛋白質、脂肪,水中的懸浮顆粒),直接取樣檢測:蛋白質、脂肪易與試劑發生非特異性反應,生成干擾顏色;懸浮顆粒會散射光線,影響顏色觀察,均可能導致檢測結果偏高。另有使用者過度處理樣品,如長時間浸泡、高溫加熱,會破壞樣品中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不穩定,易在高溫、強光下分解),導致檢測值低于真實濃度。此外,取樣量不準確也屬于預處理誤區,未按規定體積取樣(如隨意增減樣品量),會改變樣品與試劑的反應比例,使顯色強度與亞硝酸鹽濃度不匹配,直接引發誤差。 二、試劑使用不當:破壞反應體系 試劑使用環節的誤區直接影響顯色反應效果。一是試劑添加順序錯誤,測試包中的試劑(如 A 液、B 液)多需按特定順序添加,順序顛倒可能導致試劑間先發生反應,消耗有效成分,無法與亞硝酸鹽充分作用,出現顯色微弱或不顯色的情況,誤判為亞硝酸鹽含量低。二是試劑添加量偏差,部分使用者憑經驗估算試劑用量(如滴加時隨意控制滴數),未按說明書要求的精確劑量添加:試劑不足會導致顯色不充分,檢測值偏低;試劑過量可能引發副反應,生成異常顏色,干擾結果判斷。三是試劑保存與取用不當,開封后未密封保存試劑,導致試劑吸潮、氧化(如顯色劑易受空氣氧化失效),或取用前未將試劑搖勻(部分試劑為懸濁液,靜置后分層),均會降低試劑活性,使顯色反應異常。 三、反應條件控制失衡:影響顯色穩定性 反應溫度、時間控制不當是常見誤區,且易被忽視。溫度方面,未在說明書規定的溫度范圍(通常為 15-30℃)內檢測:溫度過低會減緩反應速率,導致顯色時間延長、顏色偏淺,誤判為低濃度;溫度過高會加速反應,可能引發試劑分解或副反應,使顏色過深或出現異常色調,檢測值偏高。時間方面,存在反應時間不足或超時的情況:反應時間不足,顯色未達到穩定狀態,顏色偏淺,檢測值偏低;超時后,顯色產物可能褪色(部分有色化合物不穩定,長時間放置易分解),或空氣中的氧氣與試劑繼續反應,導致顏色加深,均無法準確對應亞硝酸鹽濃度。此外,反應過程中隨意晃動、攪拌樣品,會破壞反應體系的穩定性,可能導致顯色不均勻,影響顏色判斷。 四、結果判讀不精準:放大主觀誤差 結果判讀的誤區多源于主觀操作不當,導致誤差放大。一是判讀光線條件不合適,在強光直射(易導致顏色視覺偏差,如淺色顯深)或光線昏暗(無法清晰分辨顏色梯度)的環境下對比比色卡,會誤將顏色歸為更高或更低濃度區間。二是判讀時間延遲,未在反應完成后立即判讀,而是放置一段時間后再對比:顯色產物可能褪色或變色,使判讀的顏色與實際反應結果不符。三是比色方法錯誤,未將反應液與比色卡的色塊對齊(如傾斜觀察、距離過遠),或未關注顏色的整體色調(僅看局部顏色),會導致顏色匹配錯誤,例如將偏橙的顏色誤判為偏紅的標準色,造成濃度判斷偏差。 五、忽視干擾因素:未做空白對照與驗證 忽視空白對照與干擾驗證是易被遺漏的誤區。部分使用者未進行空白對照實驗(用純水或不含亞硝酸鹽的樣品按相同流程操作),無法排除試劑本身、樣品基質帶來的背景干擾,若空白對照出現異常顏色,仍以樣品顏色判斷結果,會將干擾誤差計入檢測值。此外,未對異常結果進行驗證也屬于誤區,當檢測結果超出預期范圍(如食品中亞硝酸鹽檢測值異常偏高)時,未重新取樣檢測或更換新批次測試包驗證,直接認定結果,可能因單次操作失誤(如樣品污染、試劑失效)導致誤判,引發不必要的風險(如食品誤判為不合格,或漏判超標樣品)。 規避上述誤區需嚴格遵循測試包說明書,規范樣品預處理、試劑使用、反應條件控制與結果判讀流程,必要時進行空白對照與重復驗證,確保亞硝酸鹽快速檢測結果準確可靠,為后續決策(如食品安全性判斷、水質調控)提供有效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