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色度測定儀通過試劑與水樣中有色物質的反應(或直接比對標準色階)實現色度定量檢測,滿度校準是確保儀器檢測上限精度的核心操作,需通過標準滿度溶液建立儀器檢測信號與最大色度值的對應關系,修正儀器長期使用中因光源衰減、檢測器靈敏度變化導致的偏差。校準需遵循 “精準控溫、規范操作、數據驗證” 原則,分步驟完成校準流程,確保儀器滿度檢測值準確可靠。 校準前準備是保障校準效果的基礎,需完成儀器狀態檢查與耗材準備。首先需確認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接通電源后啟動儀器,預熱 30-60 分鐘(使光源、電路模塊溫度穩定),檢查顯示屏是否無報錯提示、光源是否正常發光(可通過觀察光學窗口確認光強均勻);若儀器配備溫度控制功能,需將反應溫度調節至校準標準溶液要求的溫度(通常為 20-25℃),避免溫度波動影響溶液色度穩定性。其次需準備專用校準耗材:包括經計量認證的滿度標準色度溶液(濃度需與儀器滿度量程一致,如 500 度鉑鈷標準溶液)、無離子水(用于清洗比色皿)、潔凈的石英比色皿(需與儀器適配,且透光面無劃痕、污漬)、無絨軟布(用于擦拭比色皿外壁),同時核對標準溶液有效期,嚴禁使用過期或渾濁的標準溶液。此外,需清潔儀器光學系統:用專用鏡頭紙輕輕擦拭比色皿槽內的光學鏡片,去除灰塵或殘留試劑,確保光路通暢無遮擋。 滿度校準核心步驟需嚴格按 “空白校準 - 滿度校準 - 數據存儲” 流程操作,確保校準參數準確設定。第一步是空白校準(零位校準):取潔凈比色皿,加入足量無離子水(液面需覆蓋光學檢測窗口,且無氣泡),用無絨軟布擦拭比色皿外壁(去除指紋或液體殘留),將其平穩放入儀器比色皿槽,蓋好蓋板;在儀器菜單中選擇 “空白校準” 模式,儀器會自動檢測空白溶液的吸光度(或透光率),并將此值設定為零位基準,校準完成后儀器會提示 “空白校準成功”,若提示失敗需重新檢查比色皿清潔度或空白溶液純度,排除問題后再次校準。 第二步是滿度校準:取出空白比色皿,倒出無離子水,用少量滿度標準色度溶液潤洗比色皿 2-3 次(避免殘留水分稀釋標準溶液),隨后加入足量滿度標準溶液(與空白溶液液面高度一致),擦拭外壁后放入比色皿槽并蓋緊蓋板;在儀器菜單中選擇 “滿度校準” 模式,輸入標準溶液的實際色度值(需與儀器滿度量程匹配,如 500 度),儀器會自動檢測滿度溶液的吸光度(或透光率),并將檢測信號與輸入的標準值進行關聯,建立滿度檢測的信號 - 濃度對應關系;校準過程中儀器會顯示實時檢測值,待數值穩定后(通常需 30 秒 - 1 分鐘),點擊 “確認” 保存滿度校準參數,若檢測值與標準值偏差超出 ±2%,需暫停校準,排查標準溶液濃度是否準確、比色皿是否污染或光路是否偏移,調整后重新進行滿度校準。 第三步是校準數據驗證與存儲:滿度校準完成后,需重復檢測滿度標準溶液 2-3 次,觀察每次檢測值與標準值的偏差,若偏差均≤±2%,說明校準結果穩定;隨后再次檢測空白溶液,確認空白值仍處于零位附近(波動≤±0.1 度),避免滿度校準影響零位基準;驗證通過后,在儀器菜單中選擇 “保存校準數據”,將空白與滿度校準參數存儲至儀器內存,部分儀器支持導出校準記錄(如通過 USB 接口導出至電腦),便于后續追溯。 校準后注意事項需重點關注儀器維護與校準記錄管理,確保校準效果長期穩定。校準完成后需立即清潔比色皿:用無離子水反復沖洗比色皿,去除殘留的標準溶液,晾干后妥善存放(避免與硬物碰撞導致透光面損壞);同時清潔儀器比色皿槽,用無塵棉簽清理槽內殘留液體或雜質,防止腐蝕或污染后續檢測樣品。此外,需詳細記錄校準信息,包括校準日期、操作人員、標準溶液批次與濃度、校準前后的檢測偏差、儀器型號與編號等,形成校準檔案,按要求保存(通常保存 1-2 年);若儀器后續出現檢測數據異常(如滿度檢測值偏差過大),可通過校準檔案排查是否因校準參數丟失或標準溶液問題導致。 需特別注意,不同品牌的臺式色度測定儀可能存在操作界面差異,需以儀器說明書為依據調整操作步驟,避免因菜單選擇錯誤導致校準失敗;滿度標準溶液需嚴格按存儲要求保存(如避光、冷藏),使用前需恢復至室溫并充分搖勻,防止濃度不均影響校準精度;若儀器長期未使用(超過 1 個月),重新啟用前需重新進行滿度校準,確保檢測精度符合要求,為后續水樣色度檢測提供可靠的校準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