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浮標水質監測站長期處于開放水域環境,易受暴雨、臺風、高溫、嚴寒等極端天氣影響,導致設備損壞、數據中斷或監測偏差。應對極端天氣需構建 “預防 - 預警 - 處置 - 恢復” 的全流程體系,結合浮標結構特性與河道環境特點,從防護設計、實時監控、應急操作及災后修復入手,保障監測站穩定運行。 
前期防護設計是抵御極端天氣的基礎。在浮標主體結構上,需選用高強度、抗腐蝕的復合材料(如玻璃鋼、高密度聚乙烯),增強浮體抗沖擊與抗風浪能力,同時優化浮標重心設計,降低大風或強水流導致的傾斜、翻轉風險;錨系系統需根據河道最大流速與水深,選用高抗拉強度的纜繩(如錦綸繩、鋼纜)及重型錨具(如混凝土錨、鑄鐵錨),纜繩長度需預留足夠余量以適應水位劇烈變化,避免水位驟升或驟降導致錨系斷裂。設備防護方面,傳感器、數據傳輸模塊等核心部件需采用防水等級 IP68 及以上的密封設計,防止暴雨或洪水導致的進水故障;在高溫區域需為設備加裝散熱外殼,嚴寒區域則需配備自動加熱裝置,維持設備工作溫度在 - 20℃-60℃的適宜范圍,避免極端溫度損壞電子元件。 實時監測與預警機制是及時響應極端天氣的關鍵。需將浮標監測站與氣象、水文預警系統聯動,實時接收暴雨、臺風、寒潮等極端天氣預警信息,提前 48 小時啟動應急準備;浮標自身需加裝風速、水位、水流速度等環境傳感器,當監測到風速超過預設閾值(如 10 級風)、水位變化速率超出正常范圍或水流速度驟增時,自動向運維平臺發送預警信號,提醒工作人員提前介入。同時,需強化數據傳輸穩定性,采用 4G/5G 與衛星通信雙備份模式,避免極端天氣導致的地面通信中斷,確保浮標狀態數據(如位置、電量、設備工況)與預警信息實時上傳,為應急決策提供依據。 極端天氣期間的應急處置需聚焦設備保護與風險控制。臺風或強對流天氣來臨前,若條件允許,可將近岸浮標臨時回收至岸邊避風區域;無法回收時,需遠程調整浮標采樣頻率(如暫停非必要的采樣操作),關閉非核心設備電源,減少電路負荷;同時通過錨系監測模塊實時關注纜繩張力,若張力超出安全值,遠程啟動備用錨系釋放裝置,防止主錨系斷裂導致浮標漂移。暴雨或洪水期間,需重點監測浮標是否被漂浮物(如樹枝、垃圾)纏繞,若監測到采樣管路堵塞或傳感器被遮擋,遠程啟動自清潔功能(如高壓水流沖洗),無法遠程解決時,標記浮標位置,待天氣平穩后現場清理。嚴寒天氣下,需確保設備加熱裝置正常運行,定期遠程喚醒設備檢查電池續航,避免低溫導致電池容量驟降,必要時提前更換高容量低溫電池。 災后恢復與檢修是快速恢復監測功能的保障。極端天氣過后,首先通過衛星定位確認浮標位置,若發生漂移,需及時調度船只將浮標復位并檢查錨系系統,更換斷裂的纜繩或受損的錨具;其次對浮標設備進行全面檢測,重點檢查傳感器靈敏度(如溶解氧、pH 傳感器是否因進水或凍損失效)、數據傳輸模塊信號強度及電池電量,更換受損部件;同時校準監測數據,對比災前數據與災后初始數據,排除因設備故障導致的偏差。此外,需對此次極端天氣應對效果進行復盤,分析防護設計的薄弱環節(如錨系抗風能力不足、加熱裝置功率不夠),優化后續防護方案,提升浮標監測站對極端天氣的抵御能力。 通過構建全流程應對體系,可最大限度降低極端天氣對河道浮標水質監測站的影響,保障監測數據的連續性與準確性,為河道水環境管理提供穩定的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