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外測油儀的校準成功與否,直接決定后續油含量檢測數據的準確性,需通過多維度驗證校準過程的規范性與結果的可靠性,圍繞空白校準有效性、單點 / 多點校準參數達標情況、實際樣品驗證結果及長期穩定性監測展開判斷,形成完整的校準成功判定體系,避免因校準失效導致檢測誤差。 空白校準的有效性是判斷校準成功的基礎前提,需從空白值穩定性與偏差范圍兩方面驗證。空白校準的核心目的是消除空白溶劑(如四氯乙烯)、比色皿污染及儀器本底噪聲的干擾,成功的空白校準需滿足兩點:一是多次重復校準的空白吸光度值穩定,連續 2-3 次測量的吸光度偏差≤±0.002AU(吸光度單位),若偏差過大,說明溶劑純度不足、比色皿殘留污染或儀器光路不穩定,空白校準未通過;二是空白吸光度值需低于儀器規定的閾值(通常≤0.005AU),若超出閾值,表明存在不可忽視的本底干擾,會直接影響低濃度油樣品的檢測精度,需更換高純度空白溶劑、徹底清潔比色皿或檢修儀器光路(如清理光學部件灰塵),重新完成空白校準直至達標。 單點校準的成功判定需聚焦檢測值與標準值的偏差及重復性。單點校準適用于日常快速驗證,成功標準為:校準所用的油標準溶液(濃度通常為儀器量程的 50%-70%)檢測值與標準值的相對偏差≤±5%,若偏差超出該范圍,可能是標準溶液濃度不準確(如揮發、稀釋錯誤)、比色皿透光不均勻或儀器響應系數異常,需排查問題后重新校準;同時,同一標準溶液需重復測量 2-3 次,多次檢測值的相對偏差≤±3%,確保儀器在該濃度點的響應穩定,若重復性差,說明儀器檢測器存在波動或操作過程存在干擾(如比色皿放置位置不一致),需解決問題后再次驗證,直至偏差與重復性均滿足要求。 多點校準的成功判定需以標準曲線的線性參數與濃度覆蓋性為核心。多點校準需使用 3-5 個覆蓋儀器全量程的油標準溶液(濃度從低到高均勻分布),成功的關鍵指標包括:一是標準曲線的線性相關系數 R2≥0.999,若 R2 低于該值,表明儀器在部分濃度區間的響應非線性,可能是標準溶液配制誤差(如低濃度溶液污染、高濃度溶液飽和)、儀器波長偏移或檢測器靈敏度下降,需重新配制標準溶液、校正儀器波長后再次校準;二是標準曲線的截距絕對值≤0.003AU,截距過大說明存在系統誤差(如空白校準不徹底、儀器本底漂移),需重新進行空白校準后優化標準曲線;三是每個濃度點的檢測值與標準值的相對偏差≤±5%,確保全量程內儀器響應的準確性,若某一濃度點偏差超標,需單獨核查該標準溶液或儀器在對應濃度區間的性能,直至全量程偏差與線性參數均達標。 校準后的實際樣品驗證是判斷校準成功的重要補充,需通過質控樣與實驗室比對實現。校準完成后,需選取有證油類質控樣品(濃度覆蓋低、中、高三個區間)進行檢測,質控樣的檢測值與標準值的相對偏差≤±8%,且多次測量重復性良好,說明儀器校準結果可遷移至實際樣品檢測,無基體干擾影響;若條件允許,需將同一實際樣品(如廢水、土壤萃取液)分別用校準后的紅外測油儀與實驗室參考方法(如重量法、氣相色譜法)檢測,兩種方法的檢測結果相對偏差≤±10%,進一步驗證校準的有效性,若偏差過大,需排查樣品前處理過程(如萃取效率低、雜質干擾)或儀器校準問題,確保校準結果能準確反映實際樣品的油含量。 此外,校準后的短期穩定性監測可輔助判斷校準是否長效成功。校準完成后,需在 24 小時內每隔 4-6 小時用中間濃度的標準溶液進行一次檢測,多次檢測值的相對偏差≤±4%,表明儀器校準狀態穩定,無短期漂移;若檢測值出現明顯波動,可能是儀器溫控系統故障(如環境溫度變化過大)或光路部件松動,需檢修儀器后重新校準,避免因校準狀態不穩定導致后續檢測數據失真。 綜上,判斷紅外測油儀校準成功需綜合空白校準有效性、單點 / 多點校準參數、實際樣品驗證及穩定性監測,只有所有指標均滿足規范要求,才能確認校準成功,確保儀器后續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為油含量監測提供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