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氨氮監測儀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多種廢液,若處置不當易造成環境污染、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影響設備正常運行。需通過科學分類與規范處置,確保廢液處理符合環保標準與安全要求,實現監測過程的綠色合規。 
一、廢液分類依據與具體類別 廢液分類需以成分特性、污染程度為核心依據,結合在線氨氮監測儀的試劑使用與檢測原理,劃分為以下三類: 高濃度氨氮廢液:主要來源于校準過程中剩余的氨氮標準溶液、樣品檢測后未反應完全的高濃度水樣(如超標水樣)。此類廢液含高濃度氨氮,若直接排放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需單獨分類收集。 化學試劑廢液:包括檢測過程中使用的顯色劑廢液(如納氏試劑、水楊酸 - 次氯酸鹽試劑廢液)、pH 調節廢液(如稀硫酸、氫氧化鈉調節后的殘液)、掩蔽劑廢液(如酒石酸鉀鈉掩蔽劑殘液)。這類廢液含化學藥劑,部分具有腐蝕性或毒性,需按試劑類型進一步細分,避免不同試劑混合發生化學反應。 清洗與空白廢液:主要是儀器日常清洗管路產生的去離子水廢液、空白校準后的殘液。此類廢液污染物濃度低、成分簡單,但仍需集中收集,不可隨意排放,需確認無明顯污染物后再按規定處置。 分類時需在收集容器上粘貼清晰標簽,標注廢液類別、產生日期、來源(如 “在線氨氮監測儀 - 顯色劑廢液”),避免混淆與誤用,同時記錄廢液產生量,建立分類臺賬,確保可追溯。 二、廢液處置全流程規范 (一)廢液收集環節 需使用專用耐腐蝕收集容器,不同類別廢液對應不同容器,容器材質需適配廢液特性(如酸性廢液用聚乙烯容器,避免使用金屬容器)。收集時需通過儀器自帶的廢液排放口直接接入容器,避免廢液灑漏;若需人工轉移,需使用帶密封蓋的容器,轉移過程中佩戴耐酸堿手套、防護口罩,防止廢液接觸皮膚或揮發氣體吸入。收集容器需置于陰涼通風、遠離火源與熱源的專用區域,避免陽光直射導致廢液性質變化,同時防止容器傾倒引發泄漏。 (二)廢液暫存管理 暫存區域需設置防滲漏、防腐蝕的地面設施,配備應急吸附材料(如吸油紙、活性炭),若發生泄漏可及時處理。不同類別廢液需分區暫存,高濃度氨氮廢液與化學試劑廢液保持安全距離,禁止混合存放;暫存時間不宜超過 7 天,避免廢液長期存放發生變質、揮發或泄漏風險。暫存期間需每日檢查容器密封性與標簽完整性,若發現容器破損或標簽模糊,需立即更換容器并重新標注,同時記錄檢查情況。 (三)廢液轉運與最終處置 需委托具備危險廢物處置資質的單位進行轉運與最終處理,禁止自行排放或委托無資質單位處置。轉運前需與處置單位對接,提供廢液分類臺賬、成分說明,確保處置單位了解廢液特性并做好防護準備;轉運時需使用專用轉運車輛,固定好收集容器,防止運輸過程中傾倒、泄漏,同時隨附轉運聯單,記錄轉運時間、數量、接收單位信息,實現全流程追溯。 最終處置需遵循環保要求,高濃度氨氮廢液需經處置單位進行脫氮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再排放;化學試劑廢液需根據成分進行中和、降解或回收利用,避免有毒有害物質進入環境;清洗與空白廢液經檢測確認污染物濃度低于排放標準后,可由處置單位按常規廢水處理,或經環保部門允許后合規排放。處置完成后,需留存處置單位提供的處置證明,納入設備運維檔案,確保廢液處置全過程合規可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