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COD檢測儀通過電極感知水體中有機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實現 COD 值監測,結果異常(如數據漂移、偏高 / 偏低、無響應)會影響水質評估與工藝調控。需按 “從核心部件到外部因素、從設備本身到環境條件” 的邏輯,從電極、硬件、水樣、操作四個維度逐步排查,定位問題根源并解決。 
一、電極狀態排查與處理 電極是檢測精度的核心,其性能衰退或污染是結果異常的常見原因。首先檢查電極外觀:查看電極探頭是否有污漬、水垢、生物膜附著,若表面渾濁或有沉積物,需用專用清潔劑(如稀鹽酸溶液,濃度按設備要求)浸泡后,用軟毛刷輕柔刷洗,再用去離子水沖洗干凈,避免劃傷電極敏感層;若電極膜破損、開裂或出現氧化斑點,需立即更換新電極,因破損電極無法準確傳遞電化學信號。其次檢查電極電解液:若電解液液位過低、渾濁或變色,需按說明書要求補充或更換新電解液,確保電解液處于有效期內且無雜質;電極與線纜連接處若有腐蝕、松動,需清潔接口后重新緊固,必要時更換連接線,防止信號傳輸中斷。此外,若電極長期未使用或剛更換,需進行活化處理(浸泡在專用活化液中),待電極穩定后重新校準,避免因電極未活化導致數據漂移。 二、設備硬件排查與處理 設備硬件故障會直接導致檢測異常,需重點檢查供電、光學 / 電化學模塊及管路系統。供電系統方面:確認電源電壓穩定,查看設備指示燈是否正常,若指示燈閃爍或不亮,需檢查電源線、插頭是否破損,更換備用電源測試,排除電壓波動或供電中斷問題;若設備配備穩壓模塊,需檢查模塊輸出電壓是否符合要求,異常時需維修或更換。核心模塊方面:對于電化學檢測模塊,需檢查電極極化電壓、電流采集電路是否正常,可通過設備自診斷功能測試模塊性能,若模塊參數超出正常范圍,需聯系廠家校準或維修;若設備含溫度補償模塊,需驗證溫度傳感器是否準確,實測反應池溫度與設備顯示溫度是否一致,偏差過大時需校準溫度模塊,避免溫度影響反應速率導致結果偏差。管路系統方面:檢查進樣管路是否堵塞、漏液,若管路內有氣泡或沉積物,需用去離子水沖洗管路,必要時拆卸管路用專用工具疏通;進樣泵若吸力不足或轉速異常,需檢查泵體是否磨損,更換老化部件,確保進樣量精準,避免因水樣量不足或過量導致檢測結果異常。 三、水樣特性排查與處理 水樣成分或預處理不當會干擾檢測,需從水樣干擾與預處理環節排查。首先分析水樣干擾因素:若水樣中含高濃度氯離子、硫化物等還原性物質,會與電極發生副反應,導致 COD 值偏高;若含油類、懸浮物,會附著在電極表面或堵塞管路,影響檢測;需檢查水樣是否存在此類物質,必要時在進樣前加裝預處理裝置(如過濾、除氯模塊),去除干擾成分。其次檢查水樣溫度與 pH 值:水樣溫度過高或過低會影響電極響應速度與反應平衡,需確保水樣溫度控制在設備規定范圍(通常為 15-30℃),加裝溫控裝置調節;水樣 pH 值偏離最佳檢測范圍(通常為 6-8)時,需加入酸堿調節劑中和,避免極端 pH 值腐蝕電極或抑制氧化還原反應。此外,若水樣流量不穩定或存在脈沖式進水,會導致水樣在反應池內混合不均,需檢查進樣閥、流量計是否正常,調整進水流量至穩定狀態,確保水樣連續均勻進入檢測系統。 四、操作與校準排查與處理 操作不規范或校準失效會導致系統誤差,需從校準與操作流程排查。首先檢查校準情況:若設備長期未校準(超過建議周期,通常為 1-2 個月),或更換電極、維修后未重新校準,需立即開展校準,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 COD 標準溶液,按濃度從低到高進行多點校準,確保校準曲線相關系數≥0.999;若校準后結果仍異常,需檢查標準溶液是否過期、配制是否準確,重新配制標準溶液后再次校準。其次檢查操作參數設置:確認設備的檢測周期、反應時間、電極極化時間等參數是否符合說明書要求,若參數設置錯誤(如反應時間過短導致反應不充分),需重新調整參數并測試;查看設備是否處于 “手動” 或 “自動” 模式錯誤,確保模式與檢測需求匹配。此外,檢查數據采集與傳輸系統:若結果異常僅體現在數據顯示或傳輸環節(如數據跳變、缺失),需檢查數據采集軟件是否正常,通信線路是否通暢,重啟軟件或重新連接通信模塊,排除數據傳輸故障;若設備存儲的歷史數據異常,需備份數據后恢復出廠設置,重新配置參數并校準,確保系統運行正常。
|